親見街頭毒品的「失序日常」:移居北美後,我才看清大麻合法化的殘酷代價

親見街頭毒品的「失序日常」:移居北美後,我才看清大麻合法化的殘酷代價

文章來源:親見街頭毒品的「失序日常」:移居北美後,我才看清大麻合法化的殘酷代價|楊峻杰 Jay/讀者投書|換日線

2025/09/30

北美街友的脫序行為,大多與毒品濫用或精神疾病有關。

Photo Credit:Stefan Haider@Shutterstock

曾以為大麻合法化能減少黑市與犯罪,但移居北美後,我卻親眼見到城市街頭因毒品氾濫與社會安全網不足而失序。從加拿大到洛杉磯,無家者、毒品與高房價交織成的惡性循環,讓自由與安全之間的矛盾赤裸浮現……。

在來到加拿大之前,我其實支持部分毒品合法化,尤其是像大麻這類成癮性相對較低的毒品。我曾認為,合法化不僅是對個人選擇自由的尊重,也能讓政府更有效管理,進而減少黑市交易與不必要的犯罪風險。

然而,當我實際生活在加拿大之後,這份信念開始動搖。原因不是政策理論上的討論,而是街頭的現實。

走在市中心的街道、公車或地鐵裡,經常能聞到濃烈的大麻味。許多人神智恍惚、目光呆滯,甚至有人在街角嘔吐,嚴重時還能見到吐血的景象。在街友聚集的地區,環境更加失序:有些餐廳入夜後乾脆關閉內用區,只提供外帶;部分超商則將大門深鎖,只留下一個小窗口,讓顧客透過玻璃窗口購物,避免街友長時間佔據超商內部空間,同時保護店員的安危。

我逐漸意識到,大麻合法化雖然削弱了黑市,但也在無形中改變了城市氛圍。對居民而言,日常生活充斥著「失控感」,部分大城市更傳出無家者攻擊民眾的事件。

毒品、社會政策與無家者的惡性循環

毒品確實是北美的街友問題現象惡化的重要因素。圖/Walter Cicchetti@Shutterstock

雖然北美的街友問題不能完全歸因於大麻,但毒品確實是推動其現象惡化的重要因素。許多人因大麻、冰毒,甚至鴉片類藥物成癮而失去生活能力。這也是為何川普屢次批評加拿大對芬太尼的管控,甚至不惜以關稅作為脅迫,要求加拿大政府提出解方。

另一方面,北美的社會安全網也存在明顯缺口。

歷史上的「去機構化」(deinstitutionalization)政策,原本是希望打破對精神病患的污名,讓他們回到社區,在更自由與人性化的環境中生活,並由社區醫療體系提供支持。然而,社區資源與照護遠遠不足,最終導致許多患者無法獲得穩定的治療與居所,只能流落街頭。

再加上大城市高房價與租金,使低收入族群更難找到安身之所,而有限的救助資源也無法應對龐大的需求。這些因素與毒品問題交織,最終形成一個結構性的惡性循環。

洛杉磯:現代「貧民窟」的縮影

洛杉磯街道旁,隨處可見無家可歸者的營地。圖/Matt Gush@Shutterstock

以洛杉磯為例,這座城市的街友問題,已嚴重到成為世界知名的「現代貧民窟」。

在市中心的 Skid Row 區域,街道兩旁擺滿帳篷與簡易棚屋,宛如另一個與城市脫節的平行世界。由於洛杉磯冬季不會太冷,街友能長期露宿街頭,加上當地聚集了許多收容所與援助資源,更讓無家者持續集中於此,最終形成惡性循環。

我在洛杉磯旅遊時,曾親眼看見一名女性街友直接在馬路正中央蹲下如廁,在車上的我目睹時大為震驚;而在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,也常見到街友對著空氣謾罵,甚至不斷揮舞手中的物品。

這些脫序行為,往往與毒品濫用或精神疾病有關。對當地居民與遊客而言,這不僅是公共衛生與治安的問題,更帶來強烈的衝擊感──這樣的場景,象徵著社會安全網的斷裂,也代表著城市失去了一部分原本應有的秩序。

相較之下,台灣的街友群體有著不同的成因與樣貌。台灣無家者間,仍有不少人維持零工或回收等工作,與社會保持某種程度的連結。也有些人因疾病、身體障礙而無法工作,或為了不拖累家人,而選擇流落街頭。可見,儘管街友問題在台灣依然存在,但與毒品的連結遠不如北美明顯。

自由與安全之間的政策鴻溝

大麻合法化往往是一場高風險的挑戰。圖/Stefan Haider@Shutterstock

過去我曾相信,大麻合法化是社會進步的象徵,如今卻不得不承認,政策設計與社會現實之間,存在著一道殘酷的鴻溝。自由的確重要,但若缺乏完整的醫療資源、社會安全網與居住保障,大麻合法化往往是一場高風險的挑戰,最終承受代價的,反而是整個城市的安全與居民的日常生活。

加拿大的經驗提醒我,未來台灣若要討論毒品政策,不能只停留在「自由選擇」的價值層面,更必須思考整個社會是否有能力承接可能的副作用。否則,合法化或許只是把問題從黑市,轉移到街頭。

執行編輯:洪翊芳
核稿編輯:羅思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