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存檔: 藥物濫用

2025/04/23參訪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
【參訪紀要】
本會理事長率領理監事、會…

加味菸攻陷校園、心理支持卻斷線…近9千份問卷揭青少年成癮風暴正在擴大
陳稚華2025-11-17 15:20
國教行動聯盟青年部日前公布全台8,743份學生問卷,揭露青少年正面臨「菸品氾濫、藥物濫用、心理健康惡化」三重危機。
其中「減少我受到菸品與藥物濫用的傷害」成為學生最關心議題第二名,反映校園內新興菸品快速蔓延,已超越學生、教師與政府的掌控速度。
國教盟青年部執行長李雨函指出,電子煙、加熱菸等新興產品以「香味、隱密、易取得」為特徵,成為青少年入門毒品的新管道。國際研究顯示全球已有逾1.5千萬名青少年使用電子煙,而台灣近期雖禁止電子煙,卻開放14款加熱菸彈與多款加味產品,使風險不降反升。
同時,藥物濫用背後的心理共病更不容忽視。
2022年對106名藥癮少年的研究顯示,高達78%合併精神疾病,包括過動症、憂鬱、焦慮等。國教盟批,目前前政府相關作為仍明顯落後,以至於學校與社福端仍停留在舊型菸品教育模式,完全跟不上變化。
教育現場疲於應對:老師沒工具、沒教材、連書包都查不到
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林松宏指出,電子煙早已突破校園圍牆,「老師看不懂、抓不到、沒工具可用」,第一線只能眼睜睜看著青少年被同儕壓力、心理困擾推往煙毒。
他指出,許多孩子因家庭壓力、學業焦慮,將電子煙當作「自以為的紓壓」。但這往往是踏向毒品、行為問題與人生黑暗的第一步。「孩子犯錯很可能只是一瞬間,但我們的系統卻缺乏把他們拉回來的手。」林松宏呼籲,中央應明確全面禁絕加熱菸與電子煙,同時強化教師訓練與校園支援。
社團法人共善促進協會秘書長張文昌也提到,「我們看到了幾個很大的危機,第一個就是電子煙的煙具、載具成為毒品使用一個很主要的工具跟管道。根據國外研究,電子煙的煙油平均有將近7成摻大麻。」他指出,雖目前國內禁用電子煙,但在校園還是相當普遍,代表在稽查上還需要更多努力。
王育敏:已提出《菸害防制法》修法,要求全面禁止加味菸品
國民黨立委王育敏指出,新興菸品已成為青少年公衛危機,政府卻在「開放加熱菸」後卻沒有任何完善配套。「進口第一天就出亂子,尼古丁標示不清被勒令下架,這不是管理,是放任。」
她將在立法院持續要求國健署負起責任。對於吸引青少年的加味煙,政府僅計畫禁止「特定口味」也遭批太過片面,她主張應全面禁止所有加味煙品,才能真正降低誘因。
她也關切網路平台上的管理失靈,指出電子煙相關內容瀏覽量已突破34億次,但違規廣告與販售仍普遍存在。王育敏表示已提出修法,要求數位平台發現違規後必須24小時內下架,並強化內容管控;違法電子煙、加熱煙及載具也應全面沒入,避免持續流通。
此外,王育敏提到,吸菸或染毒青少年中有過半面臨心理共病,但政府過去長期忽略,所幸近期總統賴清德已表態支持成立「兒少專責單位」。她呼籲,新設的兒少家庭署不能流於形式,組織規模至少需百人以上,並具備整合心理健康、菸害防制與教育資源的實質功能。
國民黨立委羅智強也出席記者會也表示,新興菸品的發展速度遠超過過去對紙煙的想像,無論是剛通過可上市的加熱菸,或是仍大量流通的違法電子煙,都因香味強、取得容易、管制鬆散而迅速滲入校園。
他也批評,目前政府部門在處理青少年菸品與藥物濫用問題上「各行其是、資訊分散」,缺乏統一的系統化治理,讓第一線教師與輔導人員不知如何因應,既沒有資訊,也缺乏資源,導致整體輔導與防制工作形成「資訊斷鏈」。
羅智強表示,去年立院已有針對《菸害防制法》提出相關修法版本,未來他將與國教盟持續合作,從法治端補強規範,強化管制力道,確保青少年遠離新興菸品危害。
新興菸品進校園、心理支持卻缺位...專家示警「真正的破口在系統」
國教盟執行長王瀚陽表示,彙整生學校輔員、導師、社工意見,皆坦言從未接受過「新興菸品辨識」的正式訓練。
一名兒少保資深社工指出,「學校、社福、警察、法院資訊不互通,老師不知道學生是不是司法高風險族群,社福不知道他在校的狀況。」這使得輔導端「看不完整、跟不上、抓不到核心問題」。
國立台師大成癮防制研究中心主任、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李思賢強調,青少年成癮問題的核心不是管制,而是心理健康。
李思賢表示,成癮行為不論是煙、酒、檳榔、毒品,或是網路與遊戲成癮,背後都反映相同的核心—心理健康的失衡。他強調,這些外顯行為無論被視為偏差行為或疾病症狀,都與個體心理狀態密切相關,特別在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身上更為明顯。
李思賢進一步分析,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遇到挫折並偏離原有軌道,因此需要強而有力的支持系統,而這個系統並不僅限於政府政策或資源投入,而應由家庭、社區、鄰里及所有陪伴孩子的大人共同組成。他直言,最迫切該做的是「教會孩子理解自己的狀態」,並協助他們學會能受用一生的技能。
他特別強調「心理韌性」的重要性,包括在面對問題時能停下思考、辨識可求助的人,以及為自己的選擇負責。他指出,若孩子具備心理韌性,並能搭配國家完善的支持體系,就能更有能力面對菸品、毒品、網路誘惑等各類風險。
李思賢也提醒,許多青少年陷入危機與更大社會問題息息相關,而在發展上處於弱勢或不利的孩子,更容易被推向危險邊緣。他呼籲“It…
